一曲不值一提又不得不提的悲情闹剧又在中国商界上演:无锡尚德——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宣告破产,一度以23亿美元身价位居中国富豪榜之首的传奇明星式“企业家”施正荣也随之黯然陨落。说它不值一提,是因为同样的故事已经是太多太多,人们司空见惯了;说它不得不提,是因为它背后蕴含着无数中国企业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无情宿命。

  2000年,施正荣携40万美元回国创业,只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就把公司搞到美国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过200亿人民币。施正荣也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环保英雄”,2007年,成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可拯救地球50人”之一……一项项殊荣,曾经令国人艳羡不已。七年后,施正荣及其尚德集团,却以23亿美元的高额负债与接近于0的垃圾股价收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尚德的快速成功呢?又是什么原因造就它的快速失败呢?……坊间充斥着各种议论,虽然旁征博引,言之凿凿,却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难以捕捉到真正的原因。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尚德道路还会埋葬更多前赴后继的“精明企业家”,也许还有“精明的地方政府”。

  笔者研究“生命型企业”愈十年,惯于一种不同的视角看待企业。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个生命体,从生命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我们将惊讶地发现:鲜为人知的背后之因,原来也是那样的清晰可见。以尚德为例,这个生命体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致盛极而衰的呢?让我们走进企业生命的逻辑,去感受生命给我们的答案!

  首先,是天时。尚德的成功有赖于天时,失败也与天时有关。什么是天时?就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时代的大势下,无论是产品,还是企业;是产业,还是国家,一切都是渺小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主题,太阳能作为清洁再生能源很自然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着力发展太阳能事业,中国自然不甘落后。尚德就是在这样一个“天时”下呱呱落地的企业。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2003年开始,石油价格逐步攀升,从每桶30美元左右涨到2008年的每桶147美元。2004年德国《新能源法》出台后,德国光伏发电市场增长了235%,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无锡尚德2004年8529万美元的销售收入有七成来自德国。而此前的2003年,尚德全年的营业收入只有389万美元,净利润93万美元。快速发展的行业,必然催生快速的利润增长;快速利润增长必然催生更多的企业进入和更多的竞争;而更多的竞争,又必然带来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2011年,中国光伏组件总产能达到30gw,而同期全球装机需求仅为20gw,重新洗牌在所难免。尚德应时而起,应时而落。不是说光伏产业的天时已过,而是尚德没有把握好天时。

  其次,是地利。尚德“成功”的很大原因在于“得地利”——无锡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是一把双刃剑。在海外生活14年并加入澳大利亚国籍、拥有十多项专利技术回国创业的施正荣,他对于中国的国情是不怎么了解的。他不知不觉地“绑架了”无锡政府,取得了人生事业上的辉煌成功,也由此埋下了企业破产的祸根。正如许一力先生在其《无锡尚德的光伏反思》一文中指出的“用光伏来绑架地方政府,存在几大优越性:其一,光伏产业投入巨大,这非常符合以投资拉高地方GDP的政绩需求;其二,从光伏产业本身的设定来说,除了投入大,概念更是兼顾节能环保的道德大旗,这对于力保经济发展平稳转型的地方政府无疑又是一个必须重视的政绩洼地。”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政府的帮助下,尚德就像一个心智长不大的孩子,“在无锡市享受税收返还政策,地方政府给予其土地使用优先、价格优惠的便利,并积极联络银行和投资人,帮助其在产业链延伸发展,并且作为规模效应的突出典型,此外,在尚德希望向其他城市发展时也给予协助联络。”这个被政府溺爱的宠儿,当然生不出经历风雨的应变能力。更严重的问题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浮躁之风,各地政府的盲目跟风、重复建设,企业界的唯利是图、急功近利,造成中国光伏产业迅速扩张后的自焚。许多其他行业也大抵如此。在中国如何干企业,施正荣并没有准备好。

  第三,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上的失败,是比前两个原因更为深刻的原因。从媒体关于尚德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有限报道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如下判断:一、尚德与政府的关系,貌合神离。双方以“利”字结合,各取所需,谈不上“义”,更谈不上共同价值。短期之“和”,不能长远;二、尚德与银行的关系也极不正常。9家银行蜂拥而上给其巨额贷款,尚德资产负债率一度超过81%。破产重组前的公司银行负债达71亿元;三、尚德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行霸道而非王道。比如2006年,尚德曾与美国多晶硅公司MEMC签订十年长期订单,试图垄断原材料价格,却因原材料价格猛降而损失2亿多美元,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从一系列关联交易看,尚德与供应商的关系也是不正常的。总之,“他辜负了太多人的信任,甚至在尚德生死攸关之时,他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一位参与尚德破产重整事宜的无锡政府人士如此评价施正荣。

  企业生长于“天、地、人”之间。天时、地利、人和,三缘具足,才能创生企业,成就企业。不合天时,不懂地利,不达人和,企业难立难兴,虽兴必败。许多企业一时之兴盛,不过是碰运气而已——碰上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已。然而,真正生命型企业,其百年长青的奥秘却不止在此;企业夭折的真正原因,也不能停留在此,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原因。这个原因,相对于“天、地、人”这个外因而言,是企业成败的内因——“精、气、神”。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尚德破产的内因。

  第四,是“精”可能出了问题。什么是“精”?就是指企业的组织系统,或者形象地说是肌体系统。作为科学家的施正荣,未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他没有赋予尚德健全的肌体:缺乏思想统一、训练有素的管理团队;缺乏落地生根的管理制度与流程;缺乏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等等。快速成长与成功,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肌体健全。速生者难免速死。企业之“精”,犹如人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从尚德迅速衰败的情况看,它的身体是不够健壮的,难以应对光伏产业急剧变化的动荡环境。

  第五,是“气”可能出了问题。什么是“气”?就是企业的文化系统。企业文化,主要指企业“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企业阴阳”是指企业内外部存在的各种问题或矛盾。“企业五行”是指企业的五种能力:核心竞争力(金)、驾驭变化力(水)、学习创新力(木)、价值提升力(火)、资源整合力(土)。阴阳五行短期失去平衡,并无问题;长期失去平衡,却有生命之忧。尚德破产的原因,极有可能是阴阳五行的长期失衡造成。譬如,就“阴阳”而言,长期偏重于海归人才忽视了本土人才,偏重于快速发展忽视了稳健经营,偏重于个体利益忽视了集体利益等等。就“五行”而言,长期偏重于资源整合力(土)与核心竞争力(金)的提升,忽视了驾驭变化力(水)、价值提升力(火)与学习创新力(木)的培养。尚德新生,必须从调“气”开始。

  第六,是“神”可能出了问题。什么是“神”?就是企业的精神系统。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不死,企业不容易死亡;即使在一时一地死亡,它也会在他时他地复活。从现有媒体披露的材料看,笔者很遗憾地看到:尚德,与众多的中国企业一样,是一家没有“精神”的企业。通过一系列关联交易转移母公司资产,损公肥私;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仍然不愿意以个人资产作为抵押与所创企业共度难关等,种种迹象表明,施正荣身上缺乏企业家应有的精神,他不知道为什么要经营一个企业,他也不能摆正他与企业的关系,更无法认识企业经营的本质。企业无神,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企业之所以无“神”,是因为企业家无“心”。企业家只有找到自己的心,管理好自己的心,才有可能领导团队的心;有了团队的心,才可能赢得全体员工的心、客户的心乃至整个社会的心……如是企业,方能有“神”。

  尚德破产了,他作为一个企业生命,是否会死?现在还不能妄下断语。但是,有一个结论可得出:企业家心田里的每一个发心,就是一粒种子,他怎么播种,就会怎么收成,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这就是企业生命的因果。尚德是自食其果。我们在尚德镜子的对照下,能否反省自己存在的隐忧,未雨绸缪,早早地播下生命的“善因”,不要等到“恶果”生成之后再去哭泣! [ 文/黄东涛,2013年4月11日凌晨 ]